断舍离
断舍离(全3册)
作者: 山下英子 永田良一
记录笔记总数:99个笔记
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
放手一个无用之物,就腾出一点空间。处理一件多余之物,就减少一份负担。减少一次浪费,就恢复一分精气神。然后,翻开人生新篇章。
你的圈子越广,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;你需要的东西越多,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。
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“扔东西”
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、抛掉废物,
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“流通”的生命气息。
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
本来能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,逐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。
人有“获得的自由”,也有“放手的自由”
如果你不想再吃了,
如果肚子已经吃得饱饱的,
那就应该放下碗筷,不多吃也没问题。
因为,吃不吃饭我做主。
如果你不想再穿了,
如果这件衣服已经让你厌烦了,
那就应该脱下衣服,不穿也没问题。
因为,穿不穿我做主。
你自己的东西,如果你认为它对你已经没有价值了,感觉已经不适合你、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,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,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,没有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。
断舍离,就是扔东西
人本身有一种倾向——总是看不见不想看见的东西。比如说“不想看见堆在柜子里的东西”“不想看见电视机后的灰尘”等,我想你应该懂我的意思。
这种小单位量的断舍离持续下去,不久就会变成大单位量的断舍离。
焦点集中在“这是不是我需要的眼镜”,而不是“这个眼镜还能不能用”。
同一件物品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,也有不同的关联度。这是所有的人·事·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。在这个大前提下,那些同时满足必要·合适·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,并且可以摆脱把人·事·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、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,逐渐形成多元性的、尊重他人的意识
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,虽然没有坏,但是丢了也不发愁。
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,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。
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,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。
必要·合适·愉快
清除忘却物,抛弃留恋物,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。
整理·分类”+“扫除”,总称为“打扫”
断舍离并没有什么规则或说明书。因为,东西能不能扔掉,选择和决定权不是别人,正是东西的所有人——你自己。
首先,在把杂物放入收纳箱前最重要的是“分类”。
“看不见的收纳空间”占7成
特地给自己制造“为难的境地”,让自己产生“决不能再随意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!”的觉悟。
即便多么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、事、物,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把之前的“人·事·物”之间的关系“收拾”干净,整理清楚。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。因为先处理之前的关系才能切实地提升再一次的“获得”的质量
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
而断舍离也正是要从非常简单的小地方着手的。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,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。
要有意识地通过杂物整理,锻炼“现在、这里、我”的三要素标准。
只有这样,才能看清楚“对现在的我来说什么最重要”。
有心无力时,先找“出口”
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。
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。
精神生命是对智慧、美、沟通的渴望。
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
Step1 书架是全部书籍都以看得见的状态陈列的,所以,首先是多次估计藏书量。
Step2 压缩书籍量的唯一关键点就是看这本书对自己来说“好不好吃”。从这一点就能认清自己和书籍之间有没有互动性。
Step3 在“看得见的收纳空间”中物量应该大约占5成,不过书籍是个例外。只需认识到“总量限制”——书籍能全部收纳到书架上就可以。从“易取·好收·美观”三个维度收纳整理,做到使用方便。
断舍离改变人生
舍得便是获得。
复位人生。
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和决断。
重拾自信心。
成就自在·从容的人生。
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
扔掉一件无用物,就多一点空间。
扔掉一件多余物,就少一份负担。
扔掉一件废物,就恢复一丝清爽。
摆脱过剩执念,减轻心灵负重
从表面看来,我们丢掉的是杂物,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——内心的“多余的执念”。
获得深刻的智慧
到“放手”本身莫大的能量。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
《老子》第四十八章
想获得知识,请每天增加。
想获得智慧,请每天减少。
知识——在求知欲基础上集合的显性意识信息。
智慧——体验性理解形成的直达潜意识的深刻智能。
提高选择·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
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,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“生活关系度高=喜爱”的物品,从而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。
清除闭塞感,疏通人生路
随着生活上这些令人开心的小变化不断累积,闭塞的人生逐渐疏通,恢复流动,也会逐步带来其他的变化。
烘焙制作、练习瑜伽、学习芳香疗法、跑马拉松等,很多都是心血来潮又半途而废。当把这些所谓的兴趣当成“忘却物”扔到脑后时,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。现在一边工作一边拼命学习,准备创业。
很多人因为断舍离,正视现实,改变了犹犹豫豫、不敢直面问题、总是想逃避的毛病,开启了新的人生。
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
了解自己,喜欢自己
思维·感觉·感知变得敏锐、轻盈、具有洞察力,获得“生命的悠然自得”
沟通力显著提升
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,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,都会出现问题。
距离太近,会觉得烦躁;太远,会感到孤单;接触频率太高,会给别人带来麻烦;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
断舍离,怡然生活
“活在当下”“结果反馈到自身”“给予”镌刻心中,
不断地深入断舍离,
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间,
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。
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
生活产生“流动感”
人生出现新陈代谢
明白了舍弃的辛苦,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
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
不久,物品量压缩成适度,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
断舍离,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
良友有三:一为乐善好施之人;二为医病疗伤之人;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。
“现在准备做的一些事项或待办事项,对于你来说都是必要·合适·愉快的事情吗?”
“日程里面是否有一些其实不过是自己想当然的事情?”
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一个消灭具体的烦恼,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“烦恼体质”。对于烦恼的人来说,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。
“烦恼”的感觉最开始是没完没了地想同一件事情,“烦恼”的感觉,逐渐变成了对问题对象的“思考”。也就是说,自然地过渡到不断思考,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切入点的阶段。
不要被人们口中的“常识”所束缚,从自己独特的“必要·合适·愉快”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,或者减少浪费,或者投资理财。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,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。
恢复“呼吸空间”,获得自在人生
原本打算将来再拿到网上拍卖掉的那些“入手之后又后悔的东西”很快被她痛快地处理了。
用心珍惜当下的人·事·物
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。
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。
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,
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,
甚至衰老、病患和死亡。
不断地追寻“出”之美学
不断地追寻“出”之美学
虽然“熵增定律(物质从有序趋向无序)”并不是指人的行为规律,但是不愿放弃、渴望获得、期盼增殖的欲望是基于人的本能的。
前言 其实我以前也总为家务活发愁
其实,90%的家务是保养管理的作业。
●断——切断庞杂的物品来路。
●舍——舍弃不需要的物品。
●离——在反复的断与舍中,脱离对物品的执念。
物品周身一定会附着维护管理所需要的“精力”“时间”“空间”。
“收纳”无法收拾好家
“收纳”会让家务更辛苦
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这三个区域划分不是绝对的,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。“需要·合适·愉快”的东西会逐渐变成“忘却物”或者“执念物”。物品和人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收纳是种忘却物催化剂。需要的收纳箱越来越多,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多,家里也就显得越来越狭窄拥挤
整顿、收纳前我们需要做的是:
●减少杂物。
●精简杂物。
●精选杂物。
“家务集中做”的陷阱
满箱思维
“集中做家务”转换为“分散做家务”
不需要特意做菜单
我们必须好好倾听和回应人的基本生理需求,至少在家时能做到:想吃的时候就吃自己想吃的东西,想扔出去的东西就立刻扔出去,想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。
很多人一直以来都认定“人不吃饭就没精神”。实际上,疲惫没精神的是我们的肠胃。
不“节约”
其实,凡事都讲“省”,总会让人有种烦闷不痛快之感。严重点说,越讲究“省”的人,他的人生也会强迫自己凡事都必须从“省”出发。所以,首先我们要对这种思维方式断舍离。
不考虑做家务的活动路线
人是一种越是花精力就越感到麻烦的生物。因此,要尽量考虑如何减少精力支出。
维护保养守则 —— 纸质类要即读即处理——不拖延
善后守则 ——“用完后立刻收拾”是基本原则——让“过程”保持流畅,不停滞
没有任何一件家务活是集中起来做是最好的,也没有任何一件家务活是推迟之后做是最好的。
准备守则 —— 不在台面上堆放杂物——有一就有二,有二就有三
取舍守则 —— 自己的事情不能停止思考。放弃思考就相当于放弃人生。断舍离就是重拾思考,重启人生。
信件、贺卡、礼物的意义在于收到的那一瞬间,也就是感受到别人心意的瞬间。
所谓“断”,就是断绝购买不必要东西的冲动;所谓“舍”,就是把家里用不到的东西舍弃;所谓“离”,就是与过度的欲望保持距离。
堆积在衣柜里的执着心
将美好之物置于中心
所见、所闻、所触,
将造就我们自身。
将心仪之物、美好之物,
置于生活的中心吧!
杂乱不堪的生活,
只会让人散漫无度。
立行扫除之举吧!
每舍弃一件无用之物,衣柜和心里就会多一分空间。
每舍弃一件多余之物,衣柜和心里就会少一分负担。
每舍弃一件冗余之物,衣柜和心里就会多一分清爽。
对过剩采取“斩断”“舍弃”“离开”乃当务之急
沉迷于收纳术的人,只不过把源于执着心的“积攒物品”换成了“收纳”这一体面的说法而已。
了解原始佛教的宇宙观
万物皆无常,无常即万物。
万物存因果,因果相辅成。
由因而生果,有果必有因。
万物终涅槃,因果亦调和。
“身心一如”和“身与心的交汇点”
表面看来是我们拥有物品,实际上却是物品绑架了我们,结果只能哀叹“明明想扔,却扔不掉”。人们抱着多余之物,任由它们侵蚀自己的时间、空间与精力,却只能哀叹“无力整理”。采用这种以物质为轴心的思考方式,而不懂得俯瞰空间,会导致我们无法认清现状,最终把自己贬低到不如物品的境地。
合气道忌“停留”
身不停于一处,心亦不停留,方可放下执着。
物不停于一处,心亦不停留,方可放下执着。
是偶然还是必然
世上无偶然,一切皆必然。
自由舍弃之人不会担心求而不得,亦不会忧虑得不偿失,更不会担心遭人夺取。只是接受一切,交由天命。唯有确信上天赐予的机缘都自有其价值,内心才能永远平安祥和、心旷神怡。对一切充满感恩,每天开心喜乐。
手持一物,则无法持另一物。唯有空无一物之手,才拥有获得万物之自由、接受万物之权利。
十善戒按身口意
烦恼是生命力的另一种形式,若视为恶事而企图消除它,这种执着反而会引发新的烦恼。若萌生欲望就如实接受,并认真磨炼辨别之心。若欲望超出本心的承受范围,那就扩展本心的容量。那么,欲望将安居在心中,化作生存的动力。
若遭遇苦难,就当作对智慧的考验吧!若成功了,就视为上天的恩惠,与他人一同分享吧!
为何无法舍弃物品
断舍离是一个审视自己与物品关系的过程。在此过程中,必须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的内在与内心。
心若存污秽,环境也混浊
夫境随心转,心垢则境浊;心逐境移,境闲则心朗。心境冥会,道德玄存。”
断舍离并非舍弃一切
断舍离正是为了创造一种被称心之物所围绕的生活。
极简主义者似乎否定的是物欲本身,而断舍离并非如此。它并不否定物欲,而是提倡巧妙地控制欲望,以便过上舒适的生活。
被精选的称心之物包围的舒适生活
断舍离并不否定物欲,而是提倡巧妙地控制物欲;断舍离也不主张舍弃一切,而是建议精选真正心仪之物。审视自我与物品的关系,以“此时”“此处”“此身”为轴心,判断物品的“必要性”“适宜性”与“舒适性”。
不必舍弃欲望与烦恼
佛教中有“四苦八苦”一词,在现代文中被当作熟语使用。意思是,人生本来有“生老病死”四种苦,再加上“爱别离苦”“怨憎会苦”“求不得苦”和“五蕴盛苦”,总共有八种苦(“苦”意为“无法逃脱的痛苦”)。但凡活在世上,就无法逃脱这些苦。
不必舍弃“欲望”
断舍离不提倡斩断一切物欲,而是建议精心挑选物品,减少至可控的数量之后牢牢地掌控住。
空海曾说:“积累小小的善行,会把我们引入安乐之境。”
不再使用双重否定
双重否定不仅影响对方的心情,还会极大地影响说话者自己的情绪。事实上,说出的话在传达给对方的同时,还在潜意识当中传递到自己身上。
美好的语言带来美好的人生
佛教中有“身口意”一词。“身”指身体行动;“口”指口中说出的语言;“意”指心意或想法。
使用美好的语言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,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即可。另外,说话前要三思;要考虑对方的心情并挑选恰当的语句;要注意说话的时机。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训练这三点,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。
1.客观判断力很强。
2.人生经验丰富并充满自信。
3.有放弃的觉悟并能迅速调整心态。
4.随时做好接受现实的心理准备。
5.三思而后行,避免轻率的言行。
萌生一个念头:那该怎么办
反正去哪一家公司都无法逃脱厌恶的上司,与其为此纠结不已,还不如在现在的工作中找到价值,提高自己的实力。”
人一旦被迫做什么事,就会产生一种强迫感,若是主动自律地去做,就会变得积极起来。
无欲则无法救人
空海告诫我们:“若不先自救,便无法拯救他人。”正因如此,才应当先通过小乘拯救自己,然后再进入大乘去拯救天下苍生。
归根结底,人有欲望才会充满活力。“我想去某处、做某事、吃某物、成为某人”,内心不断惦念着某种具体的“事物”,本身就会成为活力的源泉。如果没有想要之物、想做之事,只是单调乏味地生存于世,这样的人生不能算幸福吧。